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研究院开展语言学系列讲座

2021年04月24日 点击:[]

 2021年4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炳钧教授应邀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进行学术讲座,讲座同时进行线上直播。该讲座由研究院徐玉臣教授主持。

 朱永生教授讲座的题目为“语义波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朱教授通过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了“语义波理论”及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他详细地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Jim Martin和社会学家Karl Maton于不同视角对于语义波理论的形成和推进所做出的努力,并对部分理论进行了提升和发展。讲授过程中,朱教授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和区分,如语义波、语义引力、语义密度等,同时强调了概念界定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其次,朱教授列举了从主述位结构出发的四种语义推进模式和新旧信息的交替,以《牧歌》中的歌词为例通过多模态方式完美凸显了主述位变化的音韵特征和规律。此外,朱教授通过对power words和power grammar的处理方式生动再现了学习过程中语义密度的起伏变化,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包”到“重新打包”的过程。

 朱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与实际教学紧密相扣,指出了目前外语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重新打包”现象,同时也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启发。

 杨炳钧教授讲座的题目为“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到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杨教授对亚里士多德时期的隐喻理论做了详实的介绍,列举由原始译本不确定和译文参照对象不统一而造成的相关质疑供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亚氏隐喻的独到见解。他提到,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论奠定了“替代论”、“类比论”、乃至“映射论”的基础。其次,杨教授分别对聚焦词汇意义和概念关系、聚焦语法关系和话语的隐喻理论进行了阐释,列举了学生英语写作以及儿童在不同语言发展阶段使用的隐喻实例,并对不同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杨教授展望了语法隐喻、多模态隐喻等未来的研究思路和前景。

 最后,杨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交流语言学、翻译和语言教学等相关的实际经验,引发了每位学者的深刻思考。



上一条:语言学系列讲座 第五讲:认知科学与语言研究

下一条:研究院系列讲座 第七讲:关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