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第三届全国翻译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会议顺利举行

2025年11月16日 点击:[]

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全国翻译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会议在我校雁塔校区顺利举行。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与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承办,学术期刊中心、教育集团协办,并且得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支持。全国150余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西外,共商翻译文化研究的发展创新。

15日上午,开幕式在国际交流中心宾馆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刘振涛,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长查明建,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克非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副校长黄立波主持。

刘振涛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翻译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介绍了西外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就,并代表会议承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查明建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为翻译学科带来了反思与重塑的契机,学界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通过对接中外文明互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国家战略彰显学科现实价值。许钧教授表达了对会议的学术期待,一是深入研究翻译本质,回应AI带来的质疑;二是深化翻译价值认知,强调翻译蕴含的精神价值;三是强化翻译伦理思考,从历史与现状探究翻译伦理本质。王克非教授强调,翻译是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一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不可或缺。翻译文化研究应跳出策略层面,关注其产生的文化现象与长远价值,期望与会专家分享成果、凝聚共识,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系统梳理了俄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与深远影响;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编辑部杨平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的传播路径与效果;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通过早期民商法英译案例,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法制形象的话语构建过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提出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外译传播的论域与路径;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以高一志和艾儒略为例,揭示了晚明西学在华译介的规模与特色。该环节由复旦大学王建开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主持。

15日下午,研讨会八个平行分会场,围绕“翻译文化史研究”“各国翻译文化研究”“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及“翻译与社会文化互动”等核心主题展开深度研讨,气氛热烈、新见迭出。

16日上午主旨报告中,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通过对比《土门》的AI译本与人工译本,为AI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系统构建了政治用典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标准;南京大学曹丹红教授从新视角重新审视古罗马翻译活动,强调语境重构的研究价值;东南大学曹新宇教授分析了清末民初外国戏剧译介特征,指出其对现代话剧的奠基作用;湖南大学宋丹教授以日本诺奖科学家为例,展现了中国典籍翻译对日本科技界的深层影响。该环节由西北工业大学张政教授、上海大学袁丽梅副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黄立波教授总结指出,本届研讨会凸显出明确的时代关切特质,聚焦人工智能挑战、文明互鉴等核心议题,充分展现出翻译研究服务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国家战略需求,更以多领域的深度研讨、丰硕的学术成果彰显了翻译研究的蓬勃生机。研讨会通过深入探讨翻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角色,为推动中国翻译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翻译学界的思想智慧。

另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会议于14日晚,在专家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各位专家围绕分会发展规划、学术研究重点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应刘振涛书记邀请,专程前往长安校区,沉浸式考察了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期刊中心、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传播中心等代表性平台。大家对学校近年来通过学部制改革推动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所取得的高水平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一致认为相关实践为中国外语院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西外方案”。



下一条:第三届全国翻译文化研讨会 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会议(二号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