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语言学系列讲座 第八讲:“认知语言学+”研究

2022年06月27日 点击:[]

6月23日下午,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少华教授做了题为“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雁塔校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会议室举行,由徐玉臣教授主持,校内外数百名师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座。

汪少华教授首先以2019年5月Vyvyan Evans教授的新著《认知语言学综观》为切入点,对该著作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梳理时,大致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认知语言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Langacker、Lakoff和Talmy对空间语法、语言格式塔和认知语义学的开创性研究。1990年代中后期认知语言学的国际影响日趋增强。在此基础上,汪少华教授指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项广泛的理论性、描述性和实证性的事业”,它并非我们一般认为的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研究路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紧接着,汪少华教授先借助著名的冰山理论阐释了语言与思想、文化、情感、概念和价值观等的关系,提出认知语言学要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成果来反观语言这个“冰山一角”。随后,汪少华教授就认知语言学与话语研究、社会语言学、诗学、对话理论以及二语习得理论等研究领域的结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在介绍理论研究前沿时,汪教授也不时借由生动的举例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发了线上线下师生的广泛讨论与思考。

最后,汪少华教授强调,在“认知语言学+”不断丰盈研究领域的今天,我们在关注学术最新动向的同时,要想办法“为我所用、洋为中用”。在认知语言学本体理论亦在飞速发展更新之时,更要将所学理论学以致用,多读书、读新书,在不断反思和交叉整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本次讲座选题别具一格,讲解角度庞而不杂,理论阐述繁而不乱。汪少华教授将认知语言学视作“研究路径”,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融通、互动碰撞,才能持续实现理论创新,在为相关学科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工具箱”时,也可为当下“新文科”建设提供新的路径启发。





上一条:【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一)】语言学系列讲座 第九讲:由语篇功能看现代汉语的小句

下一条:语言学系列讲座 第七讲:换一种眼光看语言—论量子化的现代汉语事件系统

关闭